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花30元去假装上班的人 久了就成真工作了

日期:2025年08月17日 13:23 来源:九派新闻 作者:佚名

在杭州,假装上班公司开门迎客。

四百平方米的空间、几十个工位,会议室、打印机一应俱全。墙上写着这里的规章:不能迟到、不能在工位打呼噜、不能抽烟喝酒说脏话、禁止办公室恋情。

应聘者要填写申请表,接受“假装面试”,领工牌,支付30元的日租金,开始一天的“假装上班”。

这里欢迎毕业生、失业者、创业者,从社会时钟走向自我时钟的人。一部分人来这里是为了将工作和生活分开,提高效率;一部分人是为了拓宽渠道,交流经验以服务于创业;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感受职场氛围,缓解失业焦虑。

在城市的缝隙里,一些人试图把钟摆稍稍拨向他们自己的节拍。

【1】假装面试

24岁的博南没想到,他人生的第一场面试,会发生在“假装上班无限公司”。

大学毕业后,他和朋友在杭州创业。两年后,因理念不合,他于今年5月退出。此前他没有参加过招聘,也没投过一份简历。他在视频号里看到了这家公司,觉得这里像“自习室”,能帮他把生活与工作分开,“制造一点紧迫感”。

面试开始,博南向面试官陈英健介绍起自己最得意的设计作品,以及过往的项目经历。像一场真正的产品设计岗位的竞聘。

“你来这里想得到什么?”

“我觉得会来这儿的‘同事’,多半都有自己的擅长或想做的事。完全无所事事的人,在家躺着就行。”博南说,“我希望能遇到有电商经验的人,开启一些交流,甚至合作。”

“那你的梦想是什么?”陈英健问。

博南说,梦想是做一个自己的品牌。

陈英健把面试通过的牌子交给博南,递给他假装上班的工牌,握手、微笑、合影。往常,陈英健和他的合伙人还会设计一个转身——先背过身去,像《中国好声音》里的导师一样旋转位子。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假装上班公司,在这里祝贺你未来能够找到更好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你的梦想!”

博南人生的首次面试体验,在一种微妙的错位感中结束。他觉得自己像误入一个片场,所有人都在无比认真地演绎着一件本并不严肃的事情。

事后回想,他总觉得这场“面试”缺少了一个应聘者的反问环节。“如果能问一个问题。”博南说,“我想问问,我能从这里获得什么?”

在这个用戏谑包裹的空间里,许多在现实职场可能被嘲讽的想法得到了包容。陈英健印象最深的一个面试者是一位在校大学生。对方谈了很多创业经历,被问及梦想时,他直言要开上市公司,尽管尚无具体计划。陈英健称赞了他的“敢想”品质。

陈英健提倡一种“假装精神”。他认为,人如果愿意去假装做一件事情,那起码是有上进心的,假装上班公司就是给他们一个缓冲过渡和创业的空间。“假装久了,就变成真上班真工作了。”

【2】“你负责生活,我们负责演技”

在老板陈英健的辞典里,“像”是一个核心关键词。“‘假装’就意味着‘像’,不像,来假装有什么意义?”

“员工”小玲也是初次来,她到工位后,给母亲拍了视频,说自己“找到了工作”,母亲叮嘱她别穿T恤,“买套正式点的衣服”。在母亲的概念里,上班是一件“得有正形”的事,穿衬衫、按时打卡,至少得看上去是“正经事”。

去年,小玲辞去在上海的互联网公司的工作,全职做自媒体。环顾四周,这里与她记忆中的办公地并无二致:位于一栋标准写字楼内,工位、会议室、接待室俱全,楼下还有保安。中午,陈英健请她和其他“员工”一起吃饭,在路上边走边聊,她恍惚间觉得,“像新人入职第一天”。

现实中,这里连“公司”都不是,这里的一切都是“假的”。

陈英健说,“假装上班无限公司”并未经过工商登记,这里原本是他自己公司的一部分,用于品牌展厅和直播产品,有部分工位多是闲置状态。谈到成立初衷,陈英健称之为“误打误撞”。最初是朋友的孩子即将毕业,毫无面试经验,找他模拟面试,后又提出想体验上班氛围。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普遍需求,干脆将闲置空间开放,为那些处于人生过渡期的人提供一个可以日常化“假装上班”的场所。

但是规章制度写得比真实的公司还细——不能上班睡觉,若打呼噜,会有叫醒服务;不能玩游戏;禁止办公室恋情;不许抽烟喝酒说脏话;不能迟到。来的人先要填申请表,接受“假装面试”。

面试会筛掉一部分人,陈英健会看对方的面相,长相凶的会被怀疑情绪不稳定,一上来就谈投资、要带大家“暴富”的申请者,也会被直接否决。陈英健解释得像一位导演讲舞台纪律,强调要保证这里的安全性。

他透露,目前假装来上班的员工有三四十名,但预约群里已有几百人。这里日均30元,大学生有优惠,一个月150块。“我们这边60%以上都是假装上班真工作,都有自己的事情在做。”

陈英健说,他是白手起家,2013年在深圳注册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他对过往人生的总结是“经历了很多常人很难经历的事情”。在媒体的叙述里,他拥有26套房本,三四家公司。他并未将“假装上班公司”视为需要扩张的生意,而是一种资源的“善后利用”。但如果需求持续增长,他计划与其他公司合作,寻找更多空间,但前提是价格要便宜,给这类人群提供缓冲和过渡,不能以暴利为目的。

然而,陈英健未曾预料“假装上班”会引发如此巨大的声浪。

8月初,一篇报道引爆网络,他的生活旋即被媒体采访填满。公司还来了要贩卖自动售货机的人,他判断“是为了借机炒作”,还有人专程从外地赶来只为见他一面,更多人来寻求合作或投资。

在“员工”老艾看来,假装上班公司火爆的原因之一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去上学上班,天然就是‘要做点正经事’。当你在外面长期找不到一个地方干正经事,自己也会有不太对劲的感受。”

“假装上班”对外界的吸引力映射着当下的普遍焦虑——工作如何与生活并行?年轻人如何在绩效社会里寻找自洽?在被高度制度化的“社会时钟”之外,人们能否为自己找到新的节拍?

【3】寄存生活

来假装上班的人大致能归为几类——缺乏职场经验的毕业生;从公司辞职、处在gap阶段的创业者或自媒体从业者;还有一些在多个职业身份间切换,渴求一个稳定场所的人。

多数人并非消极抗拒“社会时钟”,而是在主动探路,在离开传统工作轨迹后,选择了这个带有“上班”形式的缓冲场所。对一些人来说,工位是生产力工具,是社交与资源接触的节点;还有人把它当作一种维持时间感的仪式——每天能“按时”到达某地,意味着他们没有完全放弃社会时间。

点姐在工位上翻着一本《爆款内容方法论》。30岁出头的她,曾五年苦战中国美术学院考研未果,后在杭州经营美术培训工作室。近期,她决定从线下转线上,教中老年人画画。平时,她在家录课、直播,在假装上班公司看书学习,把这里当作学习和交换方法论的场所,想多接触自媒体从业群体,理解算法与选题逻辑。

老艾则在工位上寄存了自己的生活。她来的时间最长,得到了150元一个月的优惠价格,工位被她装饰得很有生活气息——她的桌子底下有三四个未拆的快递盒子,桌子上有两块奶油色的键盘、复古小风扇、未拆封的超级密码机、一摞书,《喜剧的艺术》《段永平投资问答录》《开始写歌》。

她是一名脱口秀演员,开了一家饰品网店,在学习声乐创作,并且在学习理财,管理自己的财务状况。另外,她还自学了韩语、日语、法语。

对她而言,这里不是临时栖所,而是属于她的“场域”。“我不喜欢星巴克、图书馆那种临时扎寨的感觉。我希望工位是有一种我自己的场域,这里都是我的东西的时候,我会觉得更安心。”

老艾31岁,在武汉读的大学,本硕都是学工业设计。毕业后,她去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为了克服不擅长与人打交道的短板,又去上海做了一名房产中介,强迫自己与人交流。到了冬天,老艾觉得生活很孤独,同事间并不同频,最终又回到了武汉。之后,她做过培训、采购。去年12月,为了在电商方面有更多尝试,她来了杭州。

在杭州第一份工作的辞职原因是,老板喜欢罚款。迟到要罚,忘了关灯要罚,下班后椅子没有挪到工位下面也要罚。“这个行为我非常不能接受。”再后来,她尝试过和朋友一起创业,也试过做主播,“给一个号就能起一个号”,但是伤嗓子影响做音乐,最后她决定自己开一个卖珍珠饰品的网店。

“我不是不喜欢上班,而是因为要学音乐、搞脱口秀,活太多了,如果去上班的话,大多数企业还是希望你下班也拿着手机待命,没有老板能够忍受我这种状态。现在已经是我最好的选择了。”

然而,在假装上班公司,这里没有KPI、没有上级评估、没有晋升阶梯,时间呈现出更纯粹的个人化面貌。对于一些人来说,时间像失去河床的河水。

为此,老艾用“模拟人生”的方法让自己每日“刷任务”,将学习、创作、运营拆解为清晰条目,再一一打卡完成。如果晚上没有开放麦或声乐课,她会待到九十点钟,加班完成她计划好的工作。周一到周六,她几乎全勤,“基本上就是996,希望未来公司周日别休息,继续营业,那我周日也会来。”

较为痛苦的是迷茫的状态。博南相信,迷茫是人的常态。他想起过去接触的许多同龄人,人们之所以迷茫,是因为没有目标。“但真正达到那个目的后,还是会迷茫,因为人生只是感觉走过了一个节点,又不知道该做什么。”

老艾没有和家人说辞职的事情,她甚至没有告诉家人,自己已经离开武汉。

初到杭州时,她在余杭生活。这里的一切都太新,她工作的地方,办公楼的玻璃会反光。但她住得偏,晚上回去后,连马路和车流的声音都听不见。后来,她搬到了滨江,庆幸回到了人群当中。

工位是她构筑理想版图的一块小根据地。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学声乐,学语言,挑出好看的饰品,做能感到快乐的事情。最近让她觉得快乐的小事是,在声乐课上很快学会了和弦分解。烦恼的是,脱口秀的读稿会上,没写出新段子。

【4】自我时钟

不去上班,人可以为自己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为了获得一份体面的好工作,小玲曾经花费了很多心血。她的自媒体内容,也主要是分享她从双非院校到互联网公司的“逆袭”之路。

在网络世界里,她教大家如何做让人眼前一亮的ppt、如何打磨简历,甚至还会帮粉丝修改自我介绍的逐字稿。

她曾将求职视为“升级打怪”,自认出身“新手村”,必须用经验值弥补。大学四年,她积攒了八段实习经历,去过传统媒体、创业型公司、新媒体公司、MCN、互联网公司,做过销售、商务、剪辑、直播运营、大厂运营。“如果待在学校里什么也不干,我就会很焦虑。”做直播运营实习时,她正好遇上618大促,在公司从早上六七点待到次日凌晨,在各种直播间里喊三二一上链接。

求职时,她会牢牢抓住每次面试的机会,想办法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后来她获得了一份月薪过万的互联网公司工作,拿到offer后她开始在社媒上分享经验。

后来,她的副业自媒体收入快要超过主业,她觉得“生产的东西属于自己”,没有被随时裁掉的风险,因此选择离开。

小玲勾勒出她心中的“社会时钟”,是一张世代相传、近乎强制的时刻表——上学、考研、进公司、求稳定、结婚、生子。

她的父母都是在轨道上平稳运行的人,在山西县城的发电厂做着检修一线的工作。高考报志愿时,父母想让她报电气类专业,将来回到电厂。小玲抗拒这种循环:“我姥爷在电厂,我妈在厂里长大,再生孩子,孩子毕业又回电厂,和知根知底的同事结婚生子,孩子又在厂区附近上幼儿园。”

高考报志愿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比较叛逆的选择。她是一名理科生,最后选择了文科专业。“我其实不太愿意回忆我的高中,总会唤起不好的回忆,永远处于对比状态。我的父母都希望我和我的同学保持在一条道路里,高考失利,那就考研到一个好学校。我其实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自媒体给予小玲的正反馈,是她过去人生中很少得到的。“找我咨询的很多都是和我差不多学历背景的人,如果能帮助别人做出一份好的简历,找到好的工作,会给我带来很多成就感。”

如果把社会时钟喻为一座有节奏的城市铁道,那么自我时钟就是尚未测绘的原野。

小玲讲述了辞职后的一次旅行。那是2024年的冬天,她刚刚从那份工作里抽身出来,决定把时间交给自己。她在洱海边住了整整一个月。她拍素材、剪视频,把平日里被压缩的节奏放慢到可以看见水面的微波,听风把湖水推向岸边。她在湖边给母亲打了电话,说自己主动辞职,电话那头出乎她意料的平静,“她说她理解”。那时她觉得生活是可以自由行走的旷野。

现在,她时不时仍会冒出想找一份工作的念头,又会把想法极力按捺下去,深呼吸,要冷静。她觉得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就是皮痒了。”

(除陈英健外,其他受访者均为化名)

九派新闻记者 万璇 彭茸雯 浙江杭州报道

原标题:花30元去“假装上班”的人:接受“假装面试”,时长996,久了就成真工作了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com/n119508c10.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lantu |
标签:
评论: 花30元去假装上班的人 久了就成真工作了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781) 热点(2687) 新闻(13486) 国际(5467) 娱乐(4953)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46) 音乐(2082) 民生(3976) 行业(415) 财经(1780) 股票(378)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29)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1)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4) 养生(105) 医学(372)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416)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1) 社会(10106) 观点(1047) 房产(1158) 汽车(314)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65) 展会(4) 数码(222) 足球(222) 体育(1104) 教育(1423) 高校(1723) 法制(2316) 军事(550) 游戏(261) 小说(956) 美女(20910) 欧美(38) 运营(18) 网络(407)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60) 趣闻(181) 历史(364) 人物(94)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